高二语文上学期《琵琶行》教案_高二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二语文上学期《琵琶行》教案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时间:11-28

高二语文上学期《琵琶行》教案

教学要点  
学习《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含。  
教学内容和步骤:  
作者与作品揭示: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篇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篇”。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概括段意。  
1.补充注音:  
悯mǐn  憔悴qiáo cùi   徙xǐ  谪zhé  霓ní  
虾蟆há má   绡xiāo  篦bì  阑lán  
2.补充注释:  
琵琶:弹拨乐器名。相传在秦代,百姓因“苦长城之役”,“弦鼗(táo)而鼓之”。“鼗”,小鼓,如同今天的拨浪鼓。弦,名词做动词用,意即配上(三条)弦,便成了秦琵琶。到隋唐时,琵琶种类繁多,成为弹拨乐器的总称。本篇中琵琶女弹奏的,是从“丝绸之路”传进的“曲项琵琶”,犁形、曲项、四弦,下腹共鸣性强。  
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音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左迁:元和三年(808年),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无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明年:次年,第二年。和现在使用的“明年”有区别。  
色衰:姿色衰老。  
谪:封建时代特指贬官。  
因为(wéi):“为”,动词,跟副词“因”连用,可以解为“就写了。”  
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和客人都下马后上了船。“主人”和“客”同做“下马”和“上船”的主语。运用了“互文”。  
发:出发,动身上路。  江浸月:江水映着月影。  
涩:凝滞。  等闲:寻常地,随便地。  
老大:年龄大。唧唧:叹息声。向前:从前,刚才。  
3.阅读小序,思考问题。  
①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②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4.用一句话概述段意(板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诉身世苦。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也可以用其它句子表述,要求能表现时、地、人、事、情。让学生互相讨论。)  
研习新课:  
一、教师讲析,学生思考讨论。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口气进行叙述,故事中的一切都由“我”娓娓道出,叙事和抒情紧密结合,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景物环境渲染感情,人物形象饱含感情,琵琶声中渗透感情,叙事结构由感情联结。(板书)  
二、学生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唯见江心秋月白。  
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衬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歌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歌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点明寂寞悲凉的心情。由于景物环境叙述与抒情的结合,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浸沉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优美动人。  
三、让学生找出写人物形象的句子,讨论人物形象中是如何饱含感情的。教师举例点拨。  
1.琵琶女的形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叙述女主人公出场,是人们常吟诵的名句。它的好处不仅在于准确生动地表现了琵琶女的神态,和此时此境的复杂心里活动,还暗示她无限的幽愁暗恨。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叙述人物动作神情。“沉吟”道明回想往事沉重的心情。“放拨”、“插弦”、“整顿衣裳”、“起敛容”,既写动作表情,也表现歌女讲述身世前的感情起伏。  
其它如“自言本自京城女”等句子,诗人转述歌女自叙,笔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少年的欢乐受宠与年老色衰后冷落寂寞形成鲜明对照,道出了歌女天涯沦落的无限悲伤之情。  
所有这些塑造了饱含沦落之情的歌女形象令人同情,为之添泪。  
2.诗人形象。  
送客时的离愁别绪,听歌女演奏和自叙时感情共鸣,对远离京城环境的过敏不适,春江秋月夜的一人独饮,这些叙述无不是诗人心曲的流露,直让人为诗人无故被贬黯然泪下,生出一腔怨愤。  
四、引导学生画出本文结构图,分析其感情线索。(板书)  
  
《琵琶行》结构图  
从结构中可以看出,全文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歌女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感受为线索,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最后两者交汇,其联结靠诗人与歌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情体验。分析叙事线索时,我们一定要注意抒情线索。  
(琵琶声中渗透感情,第二节课专门分析讲述。)  
五、总结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点及其效果。经过讨论明确。  
作为一首优美动人的叙事诗,《琵琶行》并没有孤立地叙述事物,而在叙述中包含着浓厚的抒情成分。诗人善于把对现实的感触和炽热的情怀nLa课本库网

倾注于景色与环境、人物和音乐中。抒情与写景,作者与歌女的感慨,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由于感情充沛其间,动荡其间,显得生意盎然,气韵生动,形象鲜活,意蕴有味,构成诗歌强烈动人的情境,创造出叙事兼抒情的完整艺术形象。  
六、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含。点拨: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感情体验,引起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作。  
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体会感情意味。(注意韵脚转换、词语重复造成的声音效果)  
布置练习:  
1.以歌女为叙述者,将诗篇改写成为一个故事,注意叙事与抒情的结合。  
2.  完成课文练习思考三、七。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1.学习《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艺术。  
2.  唐诗三首的比较。  
  导入新课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被人们所称道。  
二、分析高超的音乐描写:  
1.描写音乐有哪些常用方法和角度?讨论明确。(可和学生一起回忆《明湖居听书》板书  
①运用比喻描写音乐。  
②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  
③通过写演奏者的动作态度描写音乐。  
④运用叠词、双声叠韵词描写音乐。  
⑤点拨音乐中的感情。  
2.领会运用比喻描写音乐,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各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①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轻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②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呜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了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言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③再朗读这些句子体味其妙处。  
3.讲析通过写音乐效果描写音乐的方法。  
①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写音乐出现时的句子:“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忘归客不发衬托音乐美妙惊人。第一次演奏后的效果:“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再次弹奏时的效果:“凄凄不是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②作者描写音乐效果有什么特点。  
明确:善于把音乐效果和环境气氛、人物感情结合起来写,共同烘托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4.讲析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方法。  
①“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细细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  
②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有什么好处?  
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5.讲析运用叠词叠字,双声叠韵词描绘音乐的方法。  
①叠词叠字: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另有瑟瑟、茫茫、唧唧,不直接描写音乐的。)  
双声叠韵:间关、幽咽、呕哑、嘲哳。  
②这些词语的运用有什么效果?  
直接模拟声音,或者使诗句增加音乐性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  
6.讲析点拨音乐中感情的方法。  
①“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②点明歌女不幸身世和无限幽怨,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音乐中的感情。  
7.讨论总结音乐描写的艺术。  
善于运用多种方法从各个不同角度把歌女的动作、音调的变化、演奏的场景、当时的环境、人物的感情糅合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绘,写出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多面感,完整地表现出美妙的音乐形象。  
三、总结《琵琶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琵琶行》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了社会下层遭遇不幸的歌女和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的感人形象,反映了广泛的社会内容,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音乐描写尤其可以作为典模。  
四、比较总结唐诗三首:  
1.从感情基调上看,李白和杜甫诗中虽然表现了现实带来的抑郁,但感情激越奔放,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风貌。白居易则显得低沉感伤些,反映了中唐以后社会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苦闷和心态变化。  
2.李白侧重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擅长奇特构思和瑰丽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神话传说的运用,表现了浪漫主义风格,杜甫、白居易则以客观反映现实为主,善于对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作细腻真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赤壁怀古》    
教学目的
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评价其对历史和人生的认识。
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提高赏析能力,了解豪放派宋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设想
1.通过对语言和艺术手法的欣赏,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2.对于豪放派的风格特点,教师应作些词史的介绍,加深学生理解。
3.两首词中有争议的地方可以介绍,但不做深究。
4.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学内容和步骤
提示作品,导入新课。
一、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写词的大家,他们在文学史上称为苏辛词派,他们的词大多表现出豪放的风格。
继续提示:
二、豪放派对婉约派而言。词原来是从民间小调发展来的,多以艳情为题材,语言清丽,音律严谨,表现婉曲含蓄,就用“婉约”两字来形容它的风格。后来慢慢有了变化,到苏轼笔下,词的题材被大大拓宽了,所谓“以诗入词”,形式上也不再严格遵守腔调韵律,词境更壮阔了,确立了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派词人中,辛弃疾是集大成者。
三、这两首词除风格相近,还有什么共同之处?
都以怀古为题。怀古之作,大多借题发挥,抒写胸臆,看看这两首词是怎样表现的。这节课我们先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指导预习:
一、a.朗读全词,疏通文字
b.补充注音
瑾      樯
二、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以《大江东去》、《nLa课本库网

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②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思考问题
1.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什么,怎样体现在词中的?(指导学生看课文提示)
2.应如何评价苏轼“人生如梦”的感慨?(结合语境)
3.朗读过程注意体会豪放派的特点。
研习新课
一、作者作品提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庭,被捕入狱,贬为典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二、教师范读
三、讲读上片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们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所有的向往。“浪”怎能冲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都如滚滚长江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开去。
“人道是”三字用得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看课文注释①)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三、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198)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周瑜,不久吴主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建安十三年,瑜三十四岁)十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七岁,不但没有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概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向往在两鬓班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装句,须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潮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呼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自然结合。
五、师生讨论总结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
1.艺术特点。
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2.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布置练习
1.完成课文思考练习一、三。
2.背诵这首词。
   
第二教时
   nLa课本库网


教学要点
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1.补充注音  榭xiè
2.补充注释:
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慨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思想。
3.思考问题:
①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仄声韵。
②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
研习新课: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闯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辛弃疾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宋宁宗喜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年)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辛初到镇江,积极作为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三、讲读课文。
1.阅读上片。让同学分出层次,教师讲析。
①分两层。“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是第一层,写向四周远眺大好河山,缅怀曾经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吴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句,承接上文,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这两句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婉惜,也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②“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虏”是第二层,写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经在那里居住的刘裕。刘裕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却讨伐桓玄,平定叛乱。“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刘裕先灭山东的后燕,后灭陕西的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煊赫一时。辛弃疾远在乾道元年(1165年)呈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里,明白指出出兵北伐,应取道山东——因为山东之民劲勇,敌守备简略。“不得山东,则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则中原不可复。”在当时韩侂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③同学朗读上片。总结:这一段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剌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2.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①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②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③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分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藉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④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⑤最后三句是第三层。抒发未能施展才能的感慨。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各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以廉颇事做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讨论,明确。
以廉颇自比,表示虽老却不忘为国效和,收复中原的耿耿忠心,可是朝廷一味屈膝媚知,权奸当道,多用少年轻进之士,又有谁会想到自己呢。一腔悲愤溢于言表。
⑥总结下片。用刘帝、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四、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五、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这首词用典多不能说是毛病。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
六、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首词借“怀古”赞扬孙权、刘裕的抗敌业绩,批评南宋当政者仓猝北伐的冒险行动,表达自己的积极抗金、恢复中原统一国家的热切愿望。nLa课本库网

运用典故,十分恰当,是它的一大艺术特色。
布置练习:
1.完成课文思考练习二、五。
2.背诵这首词。
课文检测题
一注意:
纶(    )    酹(    )      榭(      )        胥(    )
二、填空:
1.       ,      ,卷起干堆雪。
2.遥想公瑾当年,       ,       。
3.人生如梦,       。
4.       ,       ,气吞万里如虎。
5.元嘉草草,       ,       。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A.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②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
B.①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C.①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
四、下列句子的句形上有何共同点。
1.多情应笑我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3.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4.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五、找出下列句子中运用借代修辞方法的词。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终岁不闻丝竹声
六、下面一首词的词牌名也是“永遇乐”,阅读后做题。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鲁,            ,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何处,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去?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                    ,为余浩叹。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1.将下列句子填入词中空格。
①黄楼夜景,②圆荷泻露,③觉来小园行遍,④空锁楼中燕。
2.比较这首词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意境风格和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
一、guān;lèi;xiè。
二、略。
三、A.①流风余韵    ②谓文学作品飘逸美妙  B.①图画  ②同“划”  C.①指赤壁旧地  ②国家
四、这些句子为了适应格律词序倒装。1.应笑我多情;2.元觅英雄孙仲谋处; 3.风折笋垂绿,雨肥梅绽红;4.新雨后怜竹,夕阳时爱山。
五、1.樯橹;2.金戈铁马;3.黄发垂髫;4.丝竹。
六、1.②;③;④;①。      2.略。
板书设计。
《念奴娇》:nLa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