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_高二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二语文上学期《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时间:11-28

高二语文上学期《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一教学目的:
    理解运用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丰富联想来描绘梦境,以表达蔑视权贵的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虚设梦幻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联想丰富、构思奇特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课文分析:
    海        客谈  瀛洲,        烟涛微茫            信  难  求;(2)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 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3) 语  天姥,    云霞明  灭(4) 或  可  睹。
    越地人  谈到天姥山,  云霞忽明忽暗  有时能够目睹。
    天姥见注(1)
    分析: 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  连天    向天横(5), 势  拔  五岳  掩    赤城。(6)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  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 (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7)       对此欲倒      东南倾。(8)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 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 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  之(9)       梦吴越,    一夜      飞度镜湖(10)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  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 开始梦游。
    湖  月  照  我  影,  送我至剡溪。(11)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12)宿处      今  尚在,渌(13)水  荡漾  清(14)猿啼。
    谢灵运  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 山间水,山中猿。
    脚    著  谢公          屐(1), 身  登  青云梯(2)。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          见    海        日,(3)空中闻    天鸡(4)。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 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  路不定,          迷花        倚石      忽已暝。(5)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千岩: 重叠的山岩。万转: 山路弯曲不断。不定: 没有定向。
    分析: 山花迷人。
    熊咆      龙吟                      殷岩泉,(6)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 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7)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 震惊,使动用法。层巅: 重叠的山顶。
    分析: 巨兽怒吼。
    云青青(8)兮欲 雨,  水  澹澹兮生  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分析: 水天情景。
    列缺(9)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   山峦崩塌。
    丘峦: 山峦。崩: 倒塌。摧: 断裂。
    分析: 雷电逞威。
    洞天  石扉,訇然    中开。(10)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 别有洞天。
    青冥(11)  浩荡    不见底,  日月照耀  金银台(12)。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 山中楼台。
 
    霓为        衣兮风为马,云之君(13)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 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 天空降下仙人。
    虎  鼓瑟兮鸾回车(14),仙之人  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 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              恍(15)惊起而  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 心惊。嗟(jiā): 叹词。
    分析: 梦醒惊叹。
    惟觉时(16)之  枕席,      失向来之        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 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 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  行乐    亦如此,      古来万事            东流水(1)。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 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
    分析: 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2)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暂且把白鹿放在FjQ课本库网

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 指东鲁的朋友。且: 将。青崖:青山。
    分析: 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3)事 权贵,使我不得  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 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
    分析: 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 梦醒后的感想。
 
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第 二 课 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 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 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 (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 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 怒  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 大声吼叫。三: 表多数。
    分析: 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     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  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 散落。江郊: 江边。者: ……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      对面      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 狠心。能: 如此。为: 作。
    分析: “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      归来倚杖    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    竹: 竹林。
    分析: 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俄顷(14)风定    云墨色,  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 止、住。
    分析: 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 何处去? 哪里躲?
    布衾(17)多年  冷  似铁,娇儿  恶卧      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 睡态恶劣。
    分析: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    漏  无  干    处,  雨脚(2)如麻   未  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 “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   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 如何。由: 到。
    分析: 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 (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 呵。突兀: 高耸。见: 通现,现出。足: 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 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 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 ”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FjQ课本库网

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第 三 课 时
 
                         琵 琶 行(并序)
 
                             白居易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字词正音:
    湓pén(江名)  贾gǔ(商人)   思sì(名词,思绪)  嘈cáo(声音粗重)  
 舫fǎng(船)   虾蟆hámó    钿diàn(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篦bì(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呕哑ōuyā(象声词,乐声嘈杂)     嘲哳zhāozhā(象声词,声音细碎)
    
作者简介: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学过他的作品《卖炭翁》。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元和十年(9),予左迁(10)九江郡(11)司马(12)。明年秋,送客湓浦口(13),
                   降职为                        秋天(我)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14)。问其人,本长安 倡女(15),
 邻船        的人   那琴声    地发出京城乐曲的声调    原来是 歌女
尝学琵琶于曹穆二善才(16),年长      色衰,    委身(1)为贾人(2)妇。  遂   
   过   向      乐师      年龄增长,容颜衰老   嫁    给   作妻子(我)就
命        酒(3),使快(4)弹  数  曲。曲罢          悯然(5), 自叙  少小               
叫(手下人)摆酒     畅快 弹奏几支曲子  弹完(她现出)忧郁的样子  述说年轻
时欢乐事,今漂  沦(6)憔悴,            转  徙  于江湖间。予出官(7)二年,
      事情  漂泊沦落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辗转迁徙  各地    京官外调(已有)
恬然(8)自安,    感(于)斯人言,   是夕始觉  有迁谪  意。     因  为
自己觉得安然 (却)被这人的话感动了     才觉得被贬谪的失意之情 因此写了    
      长句(9),歌(10)以赠    之,凡六百一十六言(11),命(12)曰《琵琶行》。
(这首)七言诗  作歌   并送(给)他  共          字      命名  叫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浔阳江头(13)夜送客,枫叶荻(14)花秋瑟瑟。
    晚上,在      边           秋风下,       响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
 
    主人(16)下马客在船,举酒  欲饮   无          管弦(17)。
    白居易     陪 走上    酒杯   (却)没有(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  惨(18)将别,  别时          茫茫江浸月。
(酒)      欢乐悲伤    分别      (看到江面)    月影映在江里
    分析: “主人下马”与“客在船”是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形象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象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象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忽  闻  水  上      琵琶声,主人忘归  客    不发。
      然听到  面  (飘来)   琴声       回去  (也)  出发
    分析: 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
 
    寻  声暗(19)问  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迟(20)。
    顺着  轻声  询问                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移船    相  近邀相见,添  酒    回灯(20)重  开宴。
    把船移近那船    她      上  菜拿回  盏    新
    千  呼万  唤    始    出来,    犹抱  琵琶半遮面。
      声    声  (她)才(走)      (却)还  着    遮住半边脸
    分析: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转    轴拨    弦(22)  三  两声,未成  曲调    先  有  情。
      动琴    动琴  (调音)三声两声  没弹奏    (就)  含  深
    弦弦掩  抑(23)          声声思(24),似  诉平生不  得志。
(一)    低沉抑郁(的乐声)(一)    愁思  好  倾  一    能
    低  眉信手(25)续续(26)弹,  说尽心中无限事。
      着头随      连续      拨              伤心的事情
    分析: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27)                   初为《霓裳(1)》后《六么(2)》
    轻轻地拢,慢慢地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 先弹奏           弹奏
    分析: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3)嘈嘈(4)如          急雨,小弦(5)切切(6)如私语。
    粗            如同(降临的)急雨  细              在低声私语
    分析: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嘈嘈、切切,象声词,采用对比手法。
    嘈嘈切切错  杂  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7)
            交错间杂弹奏(好象)         在   里
    分析: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8),           幽咽(9)泉流冰下难(10)。
    像黄莺在花下啼叫一样宛转流利  像FjQ课本库网

冰下泉水幽幽咽咽冷涩艰难
    分析: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幽咽”,见杜甫《石壕吏》“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是诗人想象中听到的声音。其特点: 如泣如咽,似断似续。
    冰泉冷涩弦凝绝(11),                    凝绝不通声暂歇。
    像冰下的泉流寒冷滞涩,弦声渐缓似要断绝  凝结不通弦声暂时停歇
    分析: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    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  声胜有声。
    另  一种        产生  这时  琴        
    分析: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  破  水浆迸,  铁骑突  出刀枪鸣。(12)
        突然破裂    溅射      爆发      齐鸣
    分析: 形容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板书提纲:
 
    音乐描写:
 
        嘈嘈粗重
        切切细轻
        急雨急骤、紧张
    错  私语舒缓、松弛
    杂  滑  流利、畅通
    弹  难  滞涩、阻塞
        有声
        无声
        迸、鸣激越、雄壮、强烈、高亢、昂扬、刚健
        凝绝、幽咽、私语微弱、低沉、抑郁、柔和
    曲  终  收拨  当        心  画,(13)四  弦  一声(14)如裂  帛。
    乐曲终了用拨子对着(琵琶)中心划一下  四根琴弦    响  象撕裂绸帛
    画通划
    分析: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东船西舫悄    无言,  唯见  江心秋月白。
          船静悄悄  话声  只看见    一轮秋月淡白
    分析: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第三层: 听众的反映。
    为什么演奏完毕,要添上这两句? 
   1、为了突出音乐效果。
    “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是画龙点睛之笔。
   2、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
    它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总之余音绕梁,不绝如缕。这两句诗里,情和景,意和景,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都融为一体,这种以景结情的写法,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妙。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
露的幽愁暗恨。
 
                             第 四 课 时
 
    沉吟(15)放拨插    弦  中,  整顿衣裳起  敛容(16)。
        片刻把拨子放插琴弦之中    理    现出正容 
第一层: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    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17)下住。
      说(她)          子                居住
    十三学得    琵琶成,名  属教坊(1)第一部。
          成弹奏        名字列在     最前一部
    曲  罢  曾教善才    服,  妆成  每  被秋娘(2) 妒。
    一曲弹完  使琵琶名手叹服  上妆后常常  美貌歌伎嫉妒 
    五陵年少(3) 争  缠头(4),      一曲      红绡不知数。(5)
    京城富贵子弟  送         (弹完)    (所得)    不计其数
    钿头银篦(6)           击节  碎(7),血色罗裙    翻酒污(8)。
    镶着金花的银钗(给音乐)打拍子敲碎了 红      (被)泼翻了的酒沾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      秋月春风等闲度。
            又    (欢笑)          白白消度
    弟走  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9)。
      离开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10)嫁作商人妇。
            车马  少  年纪大了  给商人作妻子
    商人重利  轻  别离,前  月  浮梁(11)买茶去。
          营利轻视        个  到            离去
    去来(12)          江口守  空船,绕  船月  明江水寒。
    (他)走了以后(我在)    独守      围绕  月光      清寒
    去来: 偏义复词,来: 助词无义。
    夜深忽  梦  少年事,      梦  啼  妆泪    红阑干。(13)
        忽然梦见年轻时的往事  梦中啼哭泪洗脂粉红痕满面
    分析: 前半部分描写早年色艺超群时的奢华惬意的歌伎生活,为反衬后来的凄凉生活作铺垫,后半部分表现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转变的三个原因: 弟走从军,阿姨身亡,年长色衰。
第二层: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分析: 本段运用对比、反衬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来反衬只有明月寒水作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
    这一段里,作者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典型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侮辱、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颜易老,繁华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得到觉醒。诗人也仅仅把她的遭遇看成是个人的悲剧,却没有认识到这是社会的悲剧,更没有揭示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这说明作者的阶级局限,他还不可能从本质上来认识和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
    琵琶女一生遭遇,可用“漂沦憔悴”来概括。她的身世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悲剧,它概括了冷酷的封建社会中下层妇女,特别是歌女的不幸遭遇。“梦啼妆泪红阑干”是对当时社会的强烈控诉。
第三诗段: 写琵琶女的身世。
 
                             第 五 课 时
 
    我闻琵琶  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14)。
            早            这话更加叹息不已
    分析: 这一句用了互文的手法,是过渡句,FjQ课本库网

承第二、第三诗段,表达了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  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
      样  漂泊       的     见      经
    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同是天涯沦落人”。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1、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地僻的江州; 2、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名艺人,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 3、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样怀着满腹的“幽愁暗恨”,过着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正因为如此,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这两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幽愤,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是封建社会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籍的名句。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
第一层: 写作者的感慨。
    我从去岁辞  帝京,谪居卧病    浔阳城。
            辞别京城  被贬抱病住在
    浔阳地  僻  无音乐,终岁不  闻  丝竹声。
        地方偏僻          年  能听到音乐
    住  近  湓江地  低湿,黄芦苦竹绕  宅  生。
    住地附近    地势              环绕住宅丛生
    其间旦暮  闻  何  物?   杜鹃啼血(1)猿  哀鸣。
    这里早晚能听到什么声音             猿猴
    春江      花朝      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  倾(2)。
    春江流水,花开早晨,月照秋夜  常常拿  就独自酌饮 
    岂        无山歌与村笛,呕哑(3)嘲哳(4)难为听(5)。
    难道(此地)                         叫人听不下去
    分析: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揭示作者发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感慨的原因。这一层运用反衬的手法:(1)、先说无音乐;(2)、听惯了伤感的啼鸣;(3)、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第二层: 诗人自述。
 
    今夜闻君      琵琶语(6),如听仙乐耳暂(7)明。
            (弹奏)    曲调             暂时清明
    莫辞更坐弹  一曲,为君翻作(8)《琵琶行》。
        再  弹奏          写  (一首)
第三层: 对琵琶女的颂扬与请求。
第四诗段: 写作者的感慨。
 
    感我此言    良久立,  却        坐(9)促弦(10)弦  转(11)急。
  被        (她)很久站立  退回(原处)坐下 紧      弦声更加  急促
    分析: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长期受人玩弄、侮辱后,竟然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  声,  满座        重闻  皆掩  泣(12)。
(弦音)    象刚才的乐声  所有在座的人又听后都掩面哭泣
    分析: “皆掩泣”比前“悄无言”程度更深,表现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  下  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        湿(13)。
        眼泪流下                    (被泪水)打湿 
    分析: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第五诗段: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写作特点:
    以声喻声,声中有情,声中有形。
    用一连串比喻(博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不仅以读者熟悉的种种声音来形容读者比较生疏的琵琶声,还使读者在闻其声的同时能见其形。这样比喻,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还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作业:
[思考和练习]: 第三题、第四题、第五题、第六题、第七题FjQ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