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学期《三块钱国币》教案_高二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二语文下学期《三块钱国币》教案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二语文教案 时间:11-28

高二语文下学期《三块钱国币》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及语言、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欣赏戏剧蕴含的轻松机智的诙谐和幽默。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讨论、鉴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剧中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认识旧时代阔太太身上的霸道和自私。
●教学建议
本剧剧情简单,可设置场景,让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表演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从而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剧本围绕花瓶事件,主要写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而且以大学生打碎另一只花瓶作结。要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安排的巧妙之处。
●学法指导
1.从熟悉情节入手,把握结构特点。全剧情节发展可分三个部分。开端:吴太太骂街,成众找杨长雄下棋。发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的争论。高潮:杨长雄打碎另一只花瓶,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了解情节后,引出对结构安排的思考,如开头和结尾有何特点?情节发展的一波三折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2.体味形象、生动、富于个性的人物语言。女主人唠叨、尖酸刻薄,显示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则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将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剧本表现了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这是学习的重点,如果不设计大学生杨长雄与女主人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单调,而且不足以表现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阔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苦人的欺凌压迫,这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1.了解剧情,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
    2.体会情节安排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分角色朗读,体会语言对展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指导课前预习,了解剧情及剧本结构。
    2.分角色朗读,把握人物身份及性格。
    3.分析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4.和《茶馆》的语言作比较。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中国,能跨文理两域的通才实在难得。五四时期的著名学者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戏剧创作上也有独到建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多为独幕剧。抗战期间创作的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以及独幕剧《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的剧作,构思巧妙,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三、感知课文
学生阅读,感知。
本剧为独幕讽刺喜剧,剧情简单。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
四、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剧本结构严谨,矛盾集中。剧本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而将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作为矛盾的焦点,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作者这样安排剧本的结构与冲突,能更好地展开情4LQ课本库网

节,突出问题。如果只写李嫂打碎花瓶,赔不起,被辞退等,而没有杨长雄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情节就会很单调,而且不足表现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也无法显示吴太太的尖酸刻薄和对穷人的欺凌压迫。出人意料的结尾更是耐人寻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收到了传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五、把握主题思想
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阔太太的自私和狡辩,也一定程度地讽刺了警察的趋炎附势。
本剧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      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      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大大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分析人物,鉴赏语言。
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于个性。女主人唠叨、狡辩、出言不逊,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大学生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则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而成众低缓、短促、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人物的性格是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出来的。比如在大学生与女主人的三次交锋中,女主人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迫抗战”,特别是最后一个回合,女主人一逼、再逼、三逼,大学生却一忍、再忍,最后是“面白手颤,忍无可忍”,才“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当另一只花瓶打碎后,大学生“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过了一会儿,才“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而伶牙俐齿的女主人,因事出意外,只是“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这一连串的动作、表情,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人物性格
【吴太太】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可见,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吴太太出场时就唠唠叨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从后面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尖酸刻薄,出言不逊,得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在与大学生的三次交锋中,她总是主动进攻,大学生则是被迫抗战。特别是当她听到大学生说她是“泼妇”时,不依不饶,争吵、谩骂,一逼、再逼、三逼,直到大学生忍无可忍,打碎花瓶,掏出国币,她才一时语塞……这是一个自私、吝啬、毫无同情心的有钱阶层的典型。
【杨长雄】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可杨长雄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面对一个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女人,他仗义执言,锋芒毕露,据理力争,在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中,他先是辩论,为李嫂鸣冤,当吴太太的矛头直接指向他时,他是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时,他只用两个动作便结束了全剧,给人留下较大的回味余地。这是一个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的青年的典型。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大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是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结合课后练习二,与《茶馆》比较,鉴赏语言的不同特征:
本文和《茶馆》的语言都很幽默,富有讽刺意味,但也有不同之处。
本文的幽默是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杨长雄先是发牢骚,通过对比发泄不满,对比中见幽默。接着又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语调,好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茶馆》中的幽默是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对于王利发的不满,唐铁嘴先说“我已经不吃大烟了”,让人误以为他已经去掉了不良嗜好。正当王感到惊讶时,他出人意料地紧跟着说:“我改抽‘白面儿’啦。”听到这里,观众一定会轰然大笑。而他接下来的夸耀,虽然听起来更加滑稽可笑,但同时也让人感到一种悲哀:明明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己受到了毒害,他却偏偏拿来作为炫耀的资本,他的无知、无耻,他的奴性就不言而喻了。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附:板书设计
吴太太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杨长雄           敢想敢说、仗义执言,模仿诉苦、嘲笑对手,
见义勇为、助弱抑强、性格刚烈
成众              沉着稳重、不乏风趣,冷眼旁观、暗中助友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字巽甫,4LQ课本库网

江苏太兴人。现代著名剧作家,物理学家。191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压迫》等,多为独幕剧。抗战期间创作的多幕剧《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以及独幕剧《三块钱国币》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正义感。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
二、丁西林的喜剧风格
丁西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作家,作品以独幕剧为主。代表作有《一只马蜂》《压迫》等。丁西林的独幕喜剧比较注意在“趣味”上下功夫,故他的作品多为带有诙谐意味的趣剧。作品简洁集中,浑然一体,能在较为轻松平淡的戏剧冲突中反映社会现实,寓庄于谐。
(摘自《中国文学答问总汇》)
丁西林剧作数量不多,但独具风格,尤以独幕喜剧见长。留学英国期间曾受英国近代喜剧影响,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现喜剧因素,通过揭示生活的情趣,制造悬念,组织戏剧冲突,把看来平淡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妙趣横生。他的剧本大都结构精巧,形象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受到读者和观众喜爱。其中的《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不仅技巧圆熟,而且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尤为人所称道。他的喜剧不以滑稽为目的,而以智慧为基础,幽默与机智密切相连。其中虽不乏讽刺嘲弄的意味,但轻松俏皮的幽默远胜于辛辣尖锐的讽刺,它不是引人哄堂大笑的讽刺喜剧,而是使人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幽默喜剧。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要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摘自《简明文学词典》)
(独幕剧是)全部剧情只用一幕演完的戏剧。虽篇幅较短,容量较小,情节较为简单,但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即在一幕之中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展现。
(摘自《文学词典》)
四、丁西林:在物理与戏剧之间(郑以然)
在中国,能跨文理两域的通才不敢言众。五四时期的著名学者丁西林,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在戏剧创作上也有独到建树。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与相辅相成的影响呢?这一问题值得分析研究。
物理学的美是深入到我们所见的大千世界背后的,而欣赏到这种美也需要另一双眼睛。物理学家丁西林便具有这一种视野,这对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世界对爱思考的人来说是出喜剧”(贺拉斯·沃尔波夫)
作为一位受过理工科正规系统教育,在物理学方面从事常年研究并取得重大成绩的科学家,丁西林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不可能不为自然科学所要求的理性逻辑所渗透。而用这套思维去观察、思考、表现出来的生活,自然也具有一种别样的色彩。
首先是敏锐的观察。物理学对研究者的观察能力的培养使丁西林在从事戏剧创作时形成了优越的“喜剧审美定势”。正是这种发现与挖掘能力,使丁西林像牛顿由“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从“一吻之恋”“找房子”“偷烟”“赔花瓶钱”这些生活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近乎无事之事”中捕捉到了喜剧的因子,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如《压迫》反映的是当时社会上租房难的普遍现象,而“有家眷才能租房”也确实是当时北京的规定,而丁西林就是从中“觉得这个题目很有趣味”,由此编出了一出两人假扮夫妻租房的一波三折的戏剧。
其次是对逻辑联系的良好把握与游刃破坏。作为以严密逻辑推理为基本工作要素的科学家,丁西林对逻辑关系的掌握是熟练的,而当他作为一位戏剧作家时,他便在作品中自如玩弄与破坏着生活中正常的承接与因果,从而使偶然性出现(《酒后》中妻子的一吻之恋),和谐被打破(《亲爱的丈夫》中的名义婚姻),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化解(《压迫》),以及结尾的突变(《三块钱国币》)。而正是这些违反常理的,不合读者预设的情节设置,产生了直接喜剧效果或造成产生喜剧效果的可能。
“世界对动感情的人来说是出悲剧”
当然,我不是说将世界看作喜剧的丁西林不动感情,我只是认为一个“理智大于情感”的科学家更容易以平和冷静的喜剧心态看待生活,也只有他,最具备写出轻松的喜剧的条件。
首先,将戏剧创作作为一种“业余爱好”或是“另一职业”的丁西林,较之专一从事戏剧工作的作家而言,他的文字工作显然更偏近于一种游戏。
其次,如果说面对外部冲突,会激起人两种选择:4LQ课本库网

一是主体力量向外发展,强化批判精神;二是主体力量折回内心,发展为自我心理的调试与改造,则前者衍化为讽刺,后者衍化为幽默。作为处于个人主体与无生命的客观宇宙世界之间支点的科学家,丁西林更习惯于在自己内心寻找某种解决途径。《酒后》《瞎了一只眼》等“内省型”剧作,讨论了爱情、友情、女性心理,透出知识分子对生活的深刻却并不沉重的思考,轻松却并不辛辣的调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与胡适、欧阳予倩的有些作品不同,丁西林剧中产生冲突的往往并不是阶级矛盾的双方、水火不容的敌我,而是思维方式不同、生活态度径庭的朋友、夫妻、母子等亲密的关系。如《酒后》主人公是一对感情很好的夫妻,《一只马蜂》中产生分歧的是母子,《压迫》中不肯妥协的母女。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既没有内心的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外在的剧烈冲撞,只有心理活动与价值观念的磕磕碰碰从含蓄的语言与细微的动作中浮现,观众与读者不应该期望得到欣赏悲剧、闹剧时冰火相激、响鼓重锤似的痛快淋漓,所获的该是被马蜂蜇了一下的感觉──有点儿麻,有点儿痒。
再次,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我想是丁西林超越的生活态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学者而非社会科学学者,丁西林通常面对的是抽象宏观的物质世界、超越人类之上的自然界的根本规律,因而培养了他客观冷静的处世态度,不仅可以微笑着面对生活,而且怀纳的悲悯远大于愤激。在黑暗中能看到光亮,在不可笑中发现可笑,让可笑变得更可笑。
最后,从横向的世界时代背景来看,丁西林受英法“世态喜剧”的影响较深,“惯于从婚姻恋爱的审美视角,在世俗风情的描绘中蕴含着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反省与批判,与改造国民性的艰难探索。”从纵向中国戏剧传统来看,中国自古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审美价值系统,强调抒情与煽情的“度”的把握。中国喜剧的人物形象塑造上,也不同于西方将人物性格推向极端,在真实冲突中凸显喜剧色彩,而是常见正面的喜剧形象,有“透着恶的被否定的丑”与“透着美的被肯定的丑”两种序列。丁西林或是不经意地站在了古今中外的交点,灿烂之至归于平淡。4LQ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