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三_高一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三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一语文教案 时间:01-27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设计三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
(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4、初步感知
(1) 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 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A、“可过 ”  B、“相烦”    C、 “深趣”  D、“相邀”
5、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
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
(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
(教师明确、板书)
            明月
                         山的轮廓
                         水的波影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     灯火的明灭    寂静清幽
犬声         

zGH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