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计_高三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时间:11-27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高考古诗命题的特点:
一、命题的迁移性
    就选材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上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课本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有机迁移。
    首先说思想内容。1994年所考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出自部编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而选项D涉及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1997年所考两首七绝《望洞庭》、《题君山》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描写对象相近;1998年所考五律《题李凝幽居》,考生当不陌生,课本中有关“推敲”的典故,1999年所考《漫成一首》,其意境与教材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诸多诗句“似曾相识”,而选项A、D分别就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柳宗元的《江雪》。《我爱这一片土地》的作者艾青的其它作品在高中课本也出现过。2000年春季所考的《蝉》在高中课本中有同篇名的文章——法布尔的《蝉》,《雷》与屈原的《雷电颂》有关。
    再说语言形式。1994年所考的描写与议论,渲染,文字隽永;1995年所考的直接、间接抒情,借代,设问;1996年所考的总分结构,首尾呼应,咏史抒情,词的风格;1997年所考的想象,神话传说,比喻,映衬;1998年所考的环境描写;动静结合;1999年所考的对比,意境;2000年所考的象征、寓情于景等等,均是教材中诗、词、曲以及其他相关作品里的表达方式(方法)的灵活迁移。
    至于说具体字、词的含义推敲,这已不只可以结合教材中诗歌里的相关词句得到解释,更可以从教材里的文言词语中追本溯源找到注释。
二、命题的整体性
    诗歌鉴赏题应该侧重考查考生文学鉴赏的能力。综观高考命题,它依循《考试说明》,一般是从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概括地说,是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检测考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整体空间,还是在局部层面.甚或是在个别字、词处设问,这些选项尤其是答案所在的选项均指向于对读物的整体理解,在采点时突出了鉴赏的整体性。 
首先说内容理解。
    第一,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诗歌的意境、主旨、感情基调等,需要考生着眼全诗整体揣度。例如,1999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第2小题,要求考生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与读物一样,写了四个景物且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选项。这典型体现了从全局整体理解诗歌的要求。原读物主要借月、灯、鹭、鱼等四个景点描绘了一幅恬静美妙的图画。表达了杜甫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所给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或只有两个景点(A项),或只有三个景点(B项),或表面虽有四个景点但又是局部有两个景点合作成一景,实则仍是三景(D项)。它们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如果没有对全诗的全方位的“扫瞄”“滤析”,考生是不能准确得到以上结论的。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某些关键词、句往往就是所在诗歌的“诗眼”,或是所在诗歌的语言障碍。分析这些词、句的含义,也要求考生拥有整体思考的意识、能力。例如,1999年试卷中有关艾青的一道现代诗歌鉴赏题中,D选项将结尾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解释成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从整体上看,这两句是全诗(节选)的点题之句。此前,诗人以“鸟”作喻,从多个侧面间接抒发了对祖国的深情,而作结时,这两句诗恰恰是在向读者直抒胸臆,“我”已不再指喻体“鸟”,而是指“诗人自己”了。此例表明,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即使是在理解细小的词、句内容方面设题,也对考生提出了整体思考要求。
其次说形式欣赏。
    第一,就整体空间的欣赏读物而言,有些诗歌全篇以某种表达方式(方法)见长,命题者常于此设题,要求考生予以整体思考。仍以1999年试卷为例、杜甫的《漫成一首》诗,典型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反衬笔法——诗的第二、四两句所写的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反衬了一、三两句的静景。命题者故意将其说成“对比”,如此理解便不能突出诗歌的安谧的意境。此题巧妙地引导考生在思考反衬与对比的修辞功用时,很好地欣赏了诗歌的整个意境。
    第二、就局部层面的欣赏读物而言,一些诗歌几乎每句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表达方法,而在整体上它们又共同服务于主题。因此,命题者常常一一予以制题,引导考生在这些局部的形式方面的欣赏中融入有关全诗的整体思考。例如,1995年试卷中李清照的《如梦令》词,抒情颇为含蓄婉曲。命题者分别就情景交融、借代、设问等手法依次设置了A、B、C三个选项,既引导考生欣赏其形式,又引导考生分析其内容,这就为选项D“全诗直抒胸臆”的说法提供了对应的思考,考生在整体比较后就能得出全诗并非直抒胸臆的理解,从而能正确答题。
三、命题的迷惑性
    平心而论,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屡屡出错,这固然与不能灵活迁移已学知识以及整体理解所给读物有关,但试题的答案(均是要求选出错项)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也是造成考生失误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历年试题,其答案的迷惑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望文生义”。
    在理解某些词句的意思时,有些考生常常只从字面上作简单的附会性理解,命题者常常抓住考生的这种“望文生义”的毛病

nsW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