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_高三语文教案–电子课本库网

课本库网

www.kebenku.com

按学科找课本:
语文课本
数学课本
英语课本
物理课本
化学课本
政治课本
历史课本
生物课本
地理课本
科学课本
美术课本
音乐课本
体育课本
书法课本
更多课本
按版本找课本:
人教版
苏教版
粤教版
鲁教版
北师大版
冀教版
浙教版
湘教版
鄂教版
西师大版
川教版
闽教版
晋教版
桂教版
华师大版
教科版
沪科版
浙科版
苏科版
辽师大版
湘科版
鲁科版
豫科版
科学版
沪科教版
粤人版
鲁人版
冀人版
晋人版
浙人美版
重大版
河大版
清华版
人民版
沪外教版
北京版
武汉版
青岛版
济南版
华中师大版
外研版
译林版
仁爱版
科普版
广西师大版
岳麓版
辽海版
陕旅版
大象版
湘文艺版
地质版
商务版
接力版
中图版
西泠印社版
冀少版
苏少版
湘少版
语文版
岭南美版
沪音版
人音版
人美版
湘美版
未来社版
鲁美版
冀美版
赣美版
华文版
沪书画版
按年级找课本: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来源:课本库网栏目:高三语文教案 时间:01-27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教学设计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那些使用频率很高的文言虚词。高考要求掌握的常见文言虚词计
20个,它们是: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一)怎样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
辨别文言虚词的用法,其基本原则就是依据具体语境。这里分述如下:
1、依据相关语句的内容和语气
[例1]具
(1)方是时也,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手?(《师说》)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句(1)中,“既其出”就是既出,即出洞以后,可见这里的“其”是句中助词水译:“咎其欲出者”,就是要责怪那个要出洞的人。可见这里的“其”是代词,可译为“那(个)”;“余亦悔其随之…………”,意思是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可见这里的“其”也是代词。不过,不是第三人称代词,而是活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自己”。句(2)中的“其”用在表示推测原因的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语气,可以译为“大概”。句(3)中的两个“其”用法又不同。前一个用在反问句中,意思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可见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用在表示选择问的分句中,作连词,可以译作“还是”。这一分句可以译作“还是真的不识马呢?”
2、依据它在句中的作用
[例2]  以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三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以小易大,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3)百姓皆以王之为爱也。(同上)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家邦。(同上)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意。(同上)
句(1)中的“以”与“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可见在句中作介词,应译为“在”。句(2)中的“以”与“小”合在一起作“易”的状语,可见也是介词,可译作“用”。句(3)中的“以”在句中作谓语,可见是动词,可译作“认为”。全句译为老百君王都认为大王是吝啬。句(4)前两个分句是说:给自己的妻子作榜样,推广到兄弟,“御家邦”是这样做的目的。可见这里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用为”。句(5)的“以”与“教悌之意”在一起作介宾短语,在句中后置,可见作介词,可译为“用、拿”。
3、依据它在文中的位置
文言虚词有的用在句站,有的用在句中,有的用在句末。这种不同的位置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用法。
[例3]
(1)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2)盖余之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3)每间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促织》)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廉蔺列传》)
(5)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6)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同上)
句(1)(2)的“夫”和“盖”都用在句首,作发语词,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不同的是“盖”带有推测的语气。句(3)(4)(5)的虚词都用于句中,依据其在句中的作用,可知(3)(4)为连词。句(3)的“则”

8bk课本库网


相关标签:

热门文章
快速查询
语文教案
一年级语文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年级语文教案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案
六年级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高一语文教案
高二语文教案
高三语文教案